一開始文玲跟我們說要在瀑布底下學習編織時,我想像著一個像孫悟空故事裡一樣的水濂洞,老師駕著觔斗雲翩翩來到,我們在裡面雙手來來回回的耕耘著,而瀑布在外面隆隆響著。這當然只是我的想像,但事實上教我們編織的周小雲老師,儼然就是一個神話故事的名字。
瀑布街一號,平常是一家咖啡店,在需要的時候就搖身成編織教室。我們第一次造訪時,小雲老師熱切地為我們展示她的作品,包括親自為女兒編織嫁衣,還有孫女襁褓時的被褥,這一切都是梭子在手和織線之間來回穿梭飛翔,小雲老師用雙手織出來的傳家寶。
看起來簡單,但織布是一件耗費心神和體力的工作,長年壓力大和睡眠不足下來,使小雲老師的左眼有瞳孔漏水的症狀,視力變模糊,眼前會出現許多小黑點,開刀也不一定能根治。眼睛上的不適讓老師密密麻麻的經緯線看不清楚,加深了編織時身體與精神的辛苦。
烏來泰雅族織布的技藝發展可以回溯到民國85年,當時烏來為了重新復興泰雅族文化開始開班授課織布的研習班,小雲老師因而成為了部落第一批學習的學員。經過不斷的學習和修行,從百條千條的整經過程中、經緯交疊裡找出自己的座標,在祖靈的注視下,把老人家的東西再做出來,穿越時空,傳承了使命。
寫專欄的當下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文字能說明清楚什麼呢?關於那些觸感、力道和時間,就像數字並不能說明什麼,價錢並不等於價值啊!小雲老師和我們感嘆地說:「客人問我為什麼我賣這麼貴?這種東西在菜市場100元就買得到了,妳怎麼能賣這麼貴?」這些話不僅打擊小雲老師的信心,也感到很無力。的確,在如此快速的年代,相同模樣的東西可以靠機器大量複製,成本也因此壓低,使得小雲老師的產品售價無法與外面便宜的織物品競爭。但是數字的高低並不能取代感動的強弱,小雲老師尋找懂得欣賞的「織音」,感受她堅持的手與柔韌的心編織出來的世界。
編織,傳遞著溫度、信念與感情,每一道梭子的來回都編織著一段歲月。正因為創作者為作品貫注了精神,每件織品都是獨一無二。
我把手輕輕碰觸機台上尚未完成的每條織線上,那是一種生命的感覺,讓人產生微微的悸動。一件織布是小雲老師辛苦三個月的成果,織布具體化了時間,成為了時間的計量詞,我們放眼望去這麼多大大小小的作品,就是累積了小雲老師二十年來的所有歲月。這些布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、也不願意賣的生命痕跡。
作者小語:
拖稿這件事真的是很神奇阿,拖拖拖,拖稿就變成了脫稿演出,簡直脫韁野馬。原因不是因為寫不出來,而是我有一種「該寫什麼好」的過度憂慮,憂慮來自於想像他人的反應和期待,我認為克服這種不自在是專欄要告訴我的練習吧。
鄭乃蓉(作者為拖到最後一刻交稿人)
鄭乃蓉(作者為拖到最後一刻交稿人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